一、作为文字媒介的屏幕的特点
屏幕是一种新型的文字媒介,更是一种全新的文字传播介质。随着电子阅读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其与传统的文字媒介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
1.发光和自发光性质
传统的媒介均属于反光媒介,而屏幕却有着自发光的功能,是一种自发光媒介,能够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屏幕同时还是一种反光媒介,通过光的漫反射作用和品目的亮度,加之镜面屏幕的作用,从而能够产生反光作用。屏幕的这种性质对于文字的识别性和清晰性有着直接的影响[1]。
2.由像素组成
计算机图像能够采集的最小完整采样就是像素,一定数量的像素就组成了屏幕。因此,作为文字媒介的屏幕并不适合对过于细小的字体细节进行显示。
二、字体演变受到文字媒介变化的影响
用于显示文字的屏幕无疑是一种文字媒介,而文字媒介的作用在于承载文字,文字媒介的变化会对字体的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以我国的宋体字和隶书为例,其有很大的书写风格差异。站在文字媒介变化和历史时代变迁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字体书写风格的差异其实与文字媒介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隶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秦朝的历史背景下,书写的工作量很大,为了书写的便利而产生了隶书这种书写风格。当时使用的最为广泛的文字媒介是竹简。在竹简上进行书写,很难写出圆转的篆书的笔画,而且还要耗费很多的时间。为了适应书写的需要,对篆书圆转的笔画进行了改进,就成为了方折的笔画,从而产生的隶书。隶书的产生使竹简上文字的识别效率得到了提高,书写速度也更快。宋代产生了宋体字,其产生的背景是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当时使用的最为广泛的书写媒介是纸,并伴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手写体相比,宋体字的特点在于方正、端正,笔画硬挺、尖锐,起落笔棱角分离。这也使宋体字在保留传统书法的形态之美的基础上提高了印刷文本的清晰度,也使印刷工艺流程更加流畅。从这两个例子可以发现,字体的演变与文字媒介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文字媒介的变化经常推动新字体的出现。
三、屏幕显示的中文字体的设计措施
1.对屏幕字体进行处理
以苹果电脑为基础的苹果操作系统和微软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是当前主要的字体显示计数。两者对于文字显示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在相同的运行环境下,对微软字体和苹果字体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种字体的显示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别。与微软字体相比,苹果字体的边界比较模糊,不同字体之间有着更加明显的区别。这是由于微软公司更加注重字体的屏幕阅读功能,其字体设计也是以屏幕文字的阅读舒适度和文字清晰为目的的。而苹果公司更加注重字体设计的艺术性,与印刷效果更加接近。
2.对屏幕字体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在屏幕上进行长文的字体设计和排版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但是当前读者使用电子阅读器进行的阅读对象大多为长文,因此必须对长文的可阅读性进行充分的考虑。一些主观因素会对屏幕显示的长文的可阅读性造成影响。例如如果没有对过于冗长的文字进行精心的排版处理,就会使读者缺乏耐性。因此要使长文文本更有诱读性,就需要对长文进行排版,改变其结构。对长文的调整包括:使读者更容易进行检索和多次阅读;使读者能够获得阅读成就感,也能够便利的暂停阅读;使读者能够明确的了解阅读的目标和进展;使读者不会因为文本过长而感到压力[2]。由于屏幕阅读的环境过于复杂,为了使读者的注意力能够保持在文本上,在进行长文设计中要尽量减少干扰内容,例如评论、相关文章、栏目信息和广告等。
四、适用于屏幕显示的中文字体的具体设计方案
从显示效果角度来看,适用于屏幕显示的中文字体的设计应该使字型能够适用于各种显示环境,特别是对低分辨率下文字的可读性和清晰度进行考虑。要将小字号在屏幕上的识别度提高,并对屏幕自发光造成的视错觉进行解决,对屏幕发光体和文字本身的黑白关系进行处理。从整体层面上,适用于屏幕显示的中文字体应该注意整个字的外在特征和字面的比例,对屏幕上中文字体的形式定位问题进行处理。从局部层面上,要适当的调整中文字体的结构特征和笔型。这样才能提高屏幕显示的文本的可阅读性。在适用于屏幕显示的中文字体进行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将字体中宫进行适当的放大
因为生理上的客观原因,人们在对图像进行观察时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周围物体大小的不同会造成一定的视觉错觉,使人们在观察图像时产生对比错觉现象。这种现象也同样出现在字体的设计中,为了提高屏幕字体的清晰度,可以将字体的中宫适当的放大。这样能够在字号相同的情况下使小字号的下字体显示不清晰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屏幕字体的可阅读性得到提高。经过调整之后,与相同字号的原文字相比,屏幕上产生了字面增大的视觉效应,从而也提高了屏幕阅读的清晰度[5]。
2.对笔画架构进行整体调整
为了使屏幕显示的字体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可以在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时对笔画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也就是对笔画间的白色空间与笔画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屏幕是一种自发光媒介,是由一定数量的像素组成的。因此在屏幕显示字体时经常造成字体笔画的粘连,难以清晰的显示过于细小的字体细节。根据西文中的相关理论,字符白空间的分布会受到笔画粗细的直接影响,因此在进行适用于屏幕显示的中文字体的设计时也要注意调整字体的整体架构,使笔画之间的距离适当的增大,从而使屏幕自发光和像素造成的问题得到解决。例如常见的黑体字由于笔画间具有较小的白空间,笔画比较粗壮,如果用于大段文本的排列,会造成识别性问题。因此黑体字不适合显示小字号的文本,一般被用语标语、标题等大字号的文本。在原有的黑体字的基础上对其笔画间的结构关系进行改进,将笔画的粗细减小,从而使笔画间的白空间增大,则能够很好的改善笔画粘连的问题,使文字的清晰度得到提高,改进屏幕中黑体字的显示效果[6]。
3.对字体的笔画粗细进行改进
对字体的笔画粗细进行改进,能够使其更加适用于屏幕显示。在阅读屏幕文本时往往会产生黑圈缩小、白圈扩大的错觉,这是由光渗错觉造成的,如果明度对比强烈,这种错觉会更加明显。屏幕的自发光性质也会进一步放大光渗错觉的影响,字体甚至会受到过大的屏幕亮度的侵蚀。以宋体字为例,宋体字在纸质媒介中有着良好的设计效果,具有极佳的可阅读性。但是在屏幕上,宋体字表现出笔画粗细差异度大、笔画过于纤细、小字号显示的清晰度低的问题,造成文本的可阅读性降低。因此在进行适用于屏幕显示的中文字体的设计时,可以对字体笔画的粗细进行改善,不要使用粗细变化较大和笔画过于纤细的字体[7]。